一、名师工作室简介
工作室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领衔人:杨仕椿;
工作室骨干导师:吴文权、蒋自国、
沈西德(都江堰中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
工作室青年教师:赵 伟、蒲可莉、吴 莉、胡冀万;
特邀指导教师:夏 冰(阿坝师范学院第二届教学名师,副教授);
项目编号:201808006;
建设起止时间: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
二、建设主要内容和特色
1.建设目的
本工作室以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专业研讨、学科建设等形式广泛开展活动,深化工作室的常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工作室的组织、交流与学习提高的职责,造就一批本学院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教师队伍。
工作室主要以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为服务目的,以对课程教师的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培养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为主要途径,从事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增进团队成员各方面的协作和提升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
本工作室通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学改革与研讨、总结教学方法、凝练教学成果等形式,向学院与学校辐射,示范引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磨课、研课,以及团队集体备课、教学全过程研习打磨等,建立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制度,提高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及教学科研能力,使每一位成员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
(2)挖掘、提取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强化课程思政融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研讨经验、教研教改论文、教育教学成果等。
(3)定期邀请高校教学名师、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指导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学生师范技能提升,开展校校教学改革合作,强化教学成效。
(4)借助课程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实践,形成线上线下教研、教改机制,使教学科研活动有效化、常态化,实现示范引领作用。
3.建设特色
本工作室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凸显“科研—教研—教学—实践”的递进融合培养特色,大力从事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通过邀请高校和中小学的教学名师、专家学者指导交流,通过举行各种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研讨会,进行校校合作,加强师资培养,增强教学成效。以高级别科学项目、科研创新团队计划为理论支撑、以教学改革项目作为研究平台,实施科研反哺教学,不断优化工作室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工作室建设实施情况
1.优化教师专业结构
定期组织学习数学教育前沿理论、阅读教育教学专著,熟练掌握大学本科数学教育技术和方法,并撰写教学心得、读书笔记。
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共同学习数学本科教育教学理论,共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共同切磋教育教学技艺,相互听课,共同提高,每学期相互听课4-6次。
做好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教学与科研讲座工作,每学期组织开展讲座、报告、培训2-3次。
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学名师、中小学校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学院老师、学生作数学教研、科研讲座20余次,到校外名师工作室访问交流,积极做好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与交流,形成比较完备的运行机制。
2.积极强化教学质量
积极做好骨干课程的建设工作,作好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针对专业课程理论头绪多、内容抽象、枯燥乏味、计算复杂、基本理论与定理难以掌握等特点,课程教师开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习效率高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
积极承担数学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相关的质量工程课题、项目,认真组织研究教学项目、学生双创项目、学生科研项目等。
认真辅导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每一位成员每年辅导2-5人学生。
开展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加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力度,认真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研究各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学科科研项目。
3.创新团队制度建设
建立“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制度,进行磨课、研课、赛课等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多做课件,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形成定期研讨机制,根据任务完成进程,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
问题,研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加强与兄弟高校、校内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以及其它学科、课程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建立并完善听课、评课机制与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建立教学的“课后辅导、天天答疑”制度,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专业问题,都要求耐心解答,悉心帮助,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四、工作室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青年教师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工作室建设与实践尝试,进行青年教师的培育和锻炼,锻炼了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一支作风过硬、教学业务熟练、有一定的科研水平的人才梯队。工作室师资队伍良性发展,青年教师学历、职称迅速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青年教师晋升副教授1人(赵伟)、进行博士后工作1人(赵伟),正攻读博士学位2人(蒲可莉、吴莉)。培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杨仕椿),晋升二级教师1人(杨仕椿)、三级教授1人(吴文权),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杨仕椿)、阿坝英才计划菁英人才1人(赵伟)。
青年教师获得阿坝州优秀教师1人(赵伟),学校十佳教师3人次(赵伟、吴莉、蒲可莉),优秀青年教师2人次(赵伟、蒲可莉);指导新进青年教师获得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2项(杨荔贤、肖雪莲)、二等奖1项(胡鹏琪)、三等奖1项(何璞)。
(二)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
工作室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主持建设学校一流课程3门,指导青蓝工程入职教师9人。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关于教学改革、专业研讨、课程建设等教学教学论文成果5篇。
1.工作室成员在《高等代数》、《初等数论》、《初等数学研究》、《竞赛数学》等课程建设中探索科研型讲义编写,与实习见习基地学校进行合作,进行中小学数学的课程群建设,开展校校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成果《学科育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获得四川省2021年教学成果基础教育一等奖、阿坝师范学院第三届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成果《“理实研一体、学创用相结合”的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双创培养模式与实践》获得阿坝师范学院第二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服务型+多融合”的以学生为本的理科创新性教学团队建设与研究》获得阿坝师范学院第三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2.教学团队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以及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参加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藏汉双语卓越初中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主持“从应用数学到数学应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转型探索与实践”、“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分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本科建设背景下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代数类课程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教学项目,主持“《高等代数》英汉双语课程改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概率论导引》、《高等代数》(探究与深造)等质量工程项目。
认真开展“青蓝工程”计划,指导青年教师9人:沈绍鹏、陈娟、胡鹏琪(指导教师:吴莉);何璞、刘凯莉、陶菊亮(指导教师:杨仕椿);肖雪莲、韩鹏(指导教师:蒋自国);李政文(指导教师:赵伟)。
建立学校一流课程三门:《初等数论》(蒲可莉、杨仕椿等);《高等代数》(蒲永燕、赵伟等);《概率统计》(吴莉、王睿婕等)。
建设学校教学团队三个:“代数、数论与离散数学教学团队”(主持人:杨仕椿)、“代数、数论与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主持人:杨仕椿)、“分析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主持人:蒋自国)。
3.工作室成员发表关于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专业研讨等教学改革与探索经验的教学论文5篇。
[1] 杨仕椿, 吴文权, 蒋自国, 民族地区高校基础课程科研型讲义的编写与实践, 大学教育, 2021, (7): 86-88, 101.
[2] 杨仕椿, 蒋自国, 金娟娟, 一个组合数论计数问题的探讨, 高师理科学刊, 2019, 39(12): 48-52.
[3] 杨仕椿, 蒋自国, 科研反哺教学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以阿坝师范学院“代数、数论与初等数学研究”教学团队为例,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8(3): 115 - 120.
[4] 吴 莉, 语言引入概率统计课堂研究, 教育现代化, 2019, 59: 206-208.
[5] 蒲可莉, 浅谈数学专业课程在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数学分析》为例, 数学教学研究, 2020, 39(4).
(三)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工作室成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州厅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被SCI检索7篇,全国权威核心期刊3篇。
1. 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省级与州厅级科研项目7项。
(1) 高效率的高秩格空时码的构造理论及相关信息计算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861001), 起止时间:2019, 01- 2022, 12,项目负责人:杨仕椿,在研。
(2) phi-环上的同调理论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061001),起止时间:2021, 01- 2024, 12,项目负责人:赵伟,在研。
(3) 格空时码的设计及相关组合数论问题研究(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018YJ0458), 2018.07-2020.12, 项目负责人: 杨仕椿, 结题。
(4) 组合数论与信息计算 (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项目编号:18DT0047), 2018.01-2020.12, 项目负责人: 杨仕椿, 结题。
(5) NP-凝聚环的结构及其应用(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18ZB0005), 2018.01-2020.12, 项目负责人: 赵 伟,结题。
(6) 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民族地区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18ZB0012), 2018.01-2020.12, 项目负责人: 吴 莉,在研。
2. 团队成员发表科研论文14篇。
[1] Shichun Yang, Florian Luca, Alain Togb'e, On a divisibility problem, Math. Bohemica, 2019, 144(2): 125-135.
[2] 赵 伟, 张晓磊, 非诣零内—射模,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2(6): 808-815.
[3] Wei Zhao, Fanggui Wang, Xiaolei Zhang, On Phi-projective modules and Phi-Prufer rings, Comm. Algebra, 2020,48(02):1-12.
[4] 郑 惠, 杨仕椿, 一类完全非线性函数的原像分布值方程的解,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 50(4): 263-268.
[5] Shichun Yang, Some designs and normalized diversity product of n×n lattice-based diagonal space-time codes in Z[ζm], 2020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and Networks, 2020, 5: 285-290.
[6]Shichun Yang, Qunying Liao, On the product of continuous prime number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Inequalities, 2021, 15(1): 239-247.
[7]Zhao W.On φ-exact sequences and φ-projective modules.J. Korean Math. Soc. (2021). 58(6): 1513-1528.
[8] 杨仕椿, 蒋自国, p + 2k型表法个数不超过K的正整数的密度, 数学进展, 2021, 50(4): 529- 537.
[9]杨仕椿, 廖群英, 与对角格空时码相关的一类Z[ζm]上不可约多项式的判别式, 数学年刊, 2021, 42(2): 149-158.
[10]Wei Zhao, Meiqi Wang, Yongyan Pu, On nonnil-commutative diagrams and nonnil-projective modules, Comm. Algebra, 50(2022), no. 7, 2854-2867.(SCI)
[11]Wei Zhao, Yongyan Pu, mingzhao Chen, xuelian Xiao, On S-torsion exact sequences and Si-projective modules (i = 1,2), Algebra Appl., (2022) DOI: 10.1142/ S021949882350086X. (SCI)
[12]Zhao W., Wang M. Q., Pu Y. Y., On nonnil-commutative diagrams and nonnil-projective modules, Comm. Algebra, 2022, 50(7): 2854-2867. DOI: 10.1080/ 00927872. 2021.2021223. (SCI)
[13]Pu Y. Y., Zhao W., Tang G. H., Wang F. G., Xiao X. L., On w∞-Warfield cotorsion modules, Algebra Colloquium, (2022). (SCI).
[14]杨仕椿, 廖群英, 差基的下界, 中国科学: 数学, 2022, 52: 1-18, doi:10.1360/ SSM-2020-0323.
(四)学生指导与人才培养
工作室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学科竞赛,学生主持大学生双创项目30余项。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7篇,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省级奖励20余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指导学生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2篇。
1. 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情况
[1] 缪佩佳,倪若兰,蔡 璐, 一类矩阵不等式的进一步加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5(3): 308-322.
[2] 蔡 璐,赖常鑫,杨燕华,对一类包含广义欧拉函数的数论方程的讨论,理论数学, 2019, 9(5): 611-620.
[3] 胡文利,孙德祥, 过焦点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的解题方法的优化, 理论数学, 2019, 9(6): 673-678.
[4] 金娟娟, 一个组合数论计数问题的探讨, 高师理科学刊, 2019, 39(12): 48-52.
[5] 刘明月, 胡欣, 王春垚, 基于R语言高校学生成绩评价的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研究, 教育教学, 2020, 5: 61-62.
[6]任婷, 王海洋, 孙澳, 三元三次不定方程基础解的进一步研究,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2, 52(4): 245-250.
[7]罗柯宇, 例谈一类线性递推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 2022, (23): 43-44.
2. 指导学生获得学科竞赛以及双创竞赛奖励情况
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
获得2020年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四川赛区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6人,获得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四川赛区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7人。
获得2021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赛区三等奖1项。
获得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竞赛四川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五、应用辐射
在工作室建设中,团队成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大力推广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提高团队的辐射能力。
1.不断总结、研究教学经验与方法,通过撰写教学及教改论文,促进教学工作,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申请获得了更多的各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与质量工程,通过定期举行由本团队成员及相关人员参加的小型教学研讨会,钻研教材,研究授课内容,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邀请10余位校外专家、教学名师以及中小学名师来校作教学及研究方面的报告,以便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先进作法,激励本团队成员的教学工作。
3.召开了相关教学研究、课程改革以及科研研讨会10次,学习兄弟高校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经验,推广本团队的教学成果,指导学院其它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也推广了本工作室的教学与研究成果。
4.工作室成员积极承担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承担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四川省代表队集训教练、主讲教师工作,辅导中学生数学竞赛,做好数学普及与数学传播。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1、存在的问题
工作室建设中,为专业服务、为教师教育行业服务的功能没有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建设的课程思政融入应作进一步研究;名师工作室的校内外协同作用还有许多不足,需进一步加强。
2、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在工作室建设中,需大力强化为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服务作用,建立创新性、多融合、应用型等多功能工作室团队;同时,要加强与兄弟高校、校内二级学院的工作室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师资培养效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效的反馈机制;着重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指导力度;发挥工作室的集体优势,争创省级精品资源课程与省级优秀工作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