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内容
1.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磨课、研课,以及团队集体备课、教学全过程研习打磨等,建立指导青年教师成长制度,提高工作室成员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及教学科研能力,使每一位成员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
2.挖掘、提取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强化课程思政融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改革研讨经验、教研教改论文、教育教学成果等。
3.邀请高校教学名师、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指导本专业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学生师范技能提升,开展校校教学改革合作,强化教学成效。
二、工作室建设实施情况
1.优化教师专业结构
定期组织学习数学教育前沿理论、阅读教育教学专著,熟练掌握大学本科数学教育技术和方法,并撰写教学心得、读书笔记。
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共同学习数学本科教育教学理论,共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共同切磋教育教学技艺,相互听课,共同提高,每学期相互听课4-6次。
做好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教育教学与科研讲座工作,每学期组织开展讲座、报告、培训2-3次。
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学名师、中小学校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学院老师、学生作数学教研、科研讲座20余次,到校外名师工作室访问交流,积极做好教学研究、学术研究与交流,形成比较完备的运行机制。
2.积极强化教学质量
积极做好骨干课程的建设工作,作好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针对专业课程理论头绪多、内容抽象、枯燥乏味、计算复杂、基本理论与定理难以掌握等特点,课程教师开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习效率高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
积极承担数学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相关的质量工程课题、项目,认真组织研究教学项目、学生双创项目、学生科研项目等。
认真辅导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每一位成员每年辅导2-5人学生。
开展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加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力度,认真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研究各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学科科研项目。
3.创新团队制度建设
建立“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制度,进行磨课、研课、赛课等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多做课件,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形成定期研讨机制,根据任务完成进程,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
问题,研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加强与兄弟高校、校内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以及其它学科、课程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建立并完善听课、评课机制与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建立教学的“课后辅导、天天答疑”制度,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专业问题,都要求耐心解答,悉心帮助,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取得的成效
(一)青年教师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工作室建设与实践尝试,进行青年教师的培育和锻炼,锻炼了教学、科研骨干,形成一支作风过硬、教学业务熟练、有一定的科研水平的人才梯队。工作室师资队伍良性发展,青年教师学历、职称迅速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正攻读博士学位2人(蒲可莉、吴莉),晋升二级教师1人(杨仕椿)、三级教授1人(吴文权),阿坝英才计划菁英人才1人(赵伟)。指导新进青年教师获得阿坝师范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1项(肖雪莲)、二等奖1项(胡鹏琪)。
(二)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
工作室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主持建设学校一流课程3门,指导青蓝工程入职教师9人,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1.工作室成员在《高等代数》、《初等数论》、《初等数学研究》、《竞赛数学》等课程建设中探索科研型讲义编写,与实习见习基地学校进行合作,进行中小学数学的课程群建设,开展校校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成果《学科育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获得四川省2021年教学成果基础教育一等奖、《“服务型+多融合”的以学生为本的理科创新性教学团队建设与研究》获得阿坝师范学院第三届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2.教学团队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以及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积极参加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藏汉双语卓越初中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主持“从应用数学到数学应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转型探索与实践”、“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分析》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本科建设背景下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代数类课程如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等教学项目,主持“《高等代数》英汉双语课程改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概率论导引》、《高等代数》(探究与深造)等质量工程项目。
(三)学生指导与人才培养
工作室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学科竞赛,学生主持大学生双创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4篇,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省级奖励1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1篇。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1.存在的问题
工作室建设中,为专业服务、为教师教育行业服务的功能没有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建设的课程思政融入应作进一步研究;名师工作室的校内外协同作用还有许多不足,需进一步加强。
2.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在工作室建设中,需大力强化为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服务作用,建立创新性、多融合、应用型等多功能工作室团队;同时,要加强与兄弟高校、校内二级学院的工作室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师资培养效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效的反馈机制;着重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指导力度;发挥工作室的集体优势,争创省级精品资源课程与省级优秀工作室建设。
2022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