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成果 >> 正文

“服务型+多融合”的以学生为本的理科创新性教学团队建设与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10-13 [来源]:

 

   主要完成人:赵 伟、杨仕椿、蒋自国 蒲可莉

    奖情况:阿坝师范学院第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09)。

一、成果研究的意义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对于民族地区本科院校来来说,强化创新性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更为重大。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与教学技能训练类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能进一步推动基础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增进团队成员各方面的协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本成果致力于理科创新性教学团队建设与研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服务型+多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特色。

1.主要成果

①提出“为教学实践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为教师提升服务、为课程建设服务、为教研教改服务”的服务型教学团队建设理念。

②彰显“民族+师范相融合、理论+应用相融合、教学+科研相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课程思政+专业理论相融合”的多融合团队建特点。

③实施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④培养一批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任教师,聘请了一批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为学生授课、讲座

⑤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示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特色、选修课程为补充”的建设体系。

主持省级、校级的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四川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2项、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1篇,科研论文22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学校教学、科研奖励10余项。

 

2.取得的明显成效

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和优化,实现经典内容现代化、基础理论应用化、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改革目标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应用型师资队伍人才梯队水平有极大提高,大力锻炼教学、科研骨干。

强化了课程内容建设,增加现代应用数学以及与中小学教学方法、技巧,让学生充分了解应用数学的前沿,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工作提供更高的起点。

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构建“认知—实践—应用—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创新创业水平与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荣获省级学科竞赛奖10余项,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4篇。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教学团队的组织流于形式、内容单薄、个体责任感不强、共享性薄弱以及教研活动单一、成员协作性较差的状态。

2.解决教研教改与教学实践互相脱节、一分为二的团队建设模式,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理科课程教学现状。

3.解决学生专业理论弱、实践能力低的学习现状以及创新创业培养对专业课程相互脱节的状况,解决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难题。

4.解决教师教学与科研对立、教学科研不能互相促进的问题,实现实践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教研科研能力。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具体方法

1.构建服务型教学团队

理科基础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团队,以建立优秀的教学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培育骨干教师的有力平台。提出构建“为教学实践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为教师提升服务、为课程建设服务、为教研教改服务”的服务型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以服务中小学行业作为教学出发点,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探索多角度定位与多方位培养人才的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批能在四川民族地区以及周边中小学、教育机构胜任数学教学的专业教师为主,着力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与藏汉双语方向同行认真探索,努力构建“民族+师范”融合特色,培养藏区藏汉双语数学师资,引领藏区双语教育。同时,教学团队全力探索多方位培养,构建“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培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大力建设职业认识、品德养成类课程,探索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教学方式改革,构建培养创新能力体系

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为出发点,带动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手段、形成优良教风,激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团队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学知识的返璞归真,强调讲解基本概念、定理产生和发展过程;提倡研究教法,以科研促教学,增加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倡导教师在开展科研同时,将前沿知识、研究现状融入教学中,将自己的研究经验、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适时适度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

4.完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学、研、创环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平台,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以赛促教,以教育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5.努力搭建学术梯队与科研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努力搭建学术梯队与科研平台,逐年新进、送出培养,不断完善师资结构。采取在校外聘请客座教授、校内聘请兼职教师,发挥多渠道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选派160余人次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或专题培训;启动教学研究与科研课题提升计划,服务教研,培养新人。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实行一对一指导,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6.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平台+模块+课程群”课程体系

“平台+模块+课程群”构建课程体系,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采用模块结构设计,强化技能训练、职业能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以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数学应用和数学创新为两翼、以模块构成课程群为方向,以培养“师范技能与数学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示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特色、选修课程为补充”的课程建设框架。

7.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构建全程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构建“讲练训结合、多层次递进、院校地相融”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教学实训、实习、见习、研习,为“讲、练、训”结合打下基础。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的层次递进的实践训练体系。探索学院、地方和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新模式,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加强合作深度。

实践尝试

通过团队建设来加快课程建设、优化帮带梯队,以课程建设促专业建设,以团队力量促个人发展,以团队目标促和谐共进,构建团结协作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

1.优化团队结构

团队建设突出重点建设分析、代数、数论与初等数学研究、中小学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德育为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知识技能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加强团队梯队建设,改善团队职称结构,培养教授、副教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

2.完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

完善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形成“负责人牵头、成员积极配合、学生学有成效”的建设机制。根据任务完成进程,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生信息反馈与教师研讨回应”机制。

3.优化强化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提高课外辅导和答疑质量。邀请校内校外专家、中小学校长、名师,为师生作教研、科研讲座,营造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氛围,逐步形成完备的运行机制。加大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力度,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加强与兄弟高校以及其它学科、课程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大学生科研的培养与提升,加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力度。

4.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师生普遍反映的教学难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习效率高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通过教师自己编制、设计、制作,完善理论教学电子教案与习题集,达到内容翔实、信息量大的效果。继承传统教学优点,融入思政、德育元素,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团队优势,争创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创新创业示范课程。

5.实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

针对数学专业理论课程偏难、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的特点,教学团队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利用各类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课程QQ群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教学视频推荐、PPT课件出示、难点辅导、网上讨论与答疑、学习方法指导等教学环节。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展开学习讨论、知识点分析、解题方法研讨、个人观点陈述等,形成“自主学习、难点辅导、互动研讨、逐步提高”的在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6.推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知识技能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定期修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把“课程思政”、“德育元素”融进课程、融进课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通过校院合作、校地合作共同建设课程,保证课程建设的职业性与开放性,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三)实施途径

教学团队致力于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高级别科研项目为学术支撑,以教学质量工程作为教研平台,逐步形成具有“教研相长、理实融合、师生提升”的建设风格。

措施1  改革传统教学过程、更新教学组织的程式为:提出问题→探讨与猜想→引出概念→探索定理→问题解决→应用推广→拓展提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指导,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措施2  注重学术研究与教研教改相结合,将科研问题中的新成果、新结论与新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现师生共同提升。

措施3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加强教学改革理论成果的推广,应用于师范生的职业竞争力的培养,深度服务于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实践。

四、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的创新点

构建“服务型+多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特色;提出“为教学实践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为教师提升服务、为课程建设服务、为教研教改服务”的服务型教学团队建设理念;彰显“民族+师范相融合、理论+应用相融合、教学+科研相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课程思政+专业理论相融合”的多融合建设特点;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学术师资队伍、强化双师队伍建设。

)成果特色

团队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学术支撑,以教研教改项目为研究平台,致力于分析、代数、数论、初等数学研究与教学技能训练等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作为校本经验进行教学实践。

)与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

国内外以及省内高校中的教学团队建设,主要承担培养高精尖人才的任务。本项目立足于新版本科专业,将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高度融合,深度服务于教师、学生,探索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开展服务型教学团队建设,将民族性与师范性相融合、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相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这在民族地区高校中的探索较为少见。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 团队建设的成效

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建设和数学学院的教学改革,数学学院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已建设成为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群体,有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得者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美国数学会《数学评论》评论员3人、欧洲数学会《数学文摘》评论员2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4项、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10项,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SCI检索6余篇。主持建设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主持四川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主持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获四川省政府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二)成果推广应用

1.通过创新性教学团队的建设,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突出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进行全面改革和优化,以实现经典内容现代化、基础理论应用化、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数学专业建设改革目标。

2.教学团队成员在《高等代数》、《初等数论》、《初等数学研究》、《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建设中取得一系列成果,教学成果《以师生同步提升为目标的科研型讲义编写与研究型教学实践探索》,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18年4月)。

3.教学团队主持参加藏汉双语卓越初中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四川省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主持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转型探索与实践项目、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主持建设《高等代数》英汉双语课程改革《解析几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等,主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课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4.获得了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应用型建设探索经验与教学论文成果11篇。

5.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数学科研论文22篇。

6.团队教师指导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学生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项。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4篇,获得四川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共10余项,获得四川“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三)团队建设的辐射能力与推广

1.不断总结、研究教学经验与方法,通过撰写教学及教改论文,申请获得了更多的各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与质量工程,促进教学工作,提高团队成员教学水平。

2.通过定期举行各类教学研讨会,钻研教材,研究授课内容,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2018-2020年这三年中,召开了相关教学研讨会7次,推广本团队的教学成果,指导学院其它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3.邀请国内外、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有关教学及科研方面的报告,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先进作法,激励本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工作。

4.本项目对于其它基础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进行探索,积累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以及师资培养等相关经验,可在同类基础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中推广应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六、社会认可度

(一)媒体报道

1.四川康巴卫视于2019年9月11日,以“新时代答卷人——杨仕椿”为题,报道了教学团队负责人杨仕椿老师及其团队建设的事迹。

2.《阿坝师范学院学院》2018年第3期,以“学人风采——杨仕椿教授”为题,报道了教学团队负责人的事迹。

3.阿坝师范学院网站报道了教学团队主持的阿坝师范学院2018年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研讨会、2020年阿坝师范学院“数学课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学研讨会、2020年川内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等研讨会情况。

(三)社会认可度

1.项目成员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获得者1人、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获得者1人

2.项目成员中有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MathSciNet)三人:何波、杨仕椿、赵伟,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Zbl评论员)两人何波、杨仕椿

3. 团队成员何波在国际著名数学刊物Trans. Amer. Math. Soc.杂志上的论文There is no Diophantine quintuple成功入选“数学”学科全球ESI高被引论文。

4.项目成员中有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1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四川省代表队集训教练、主讲教师1人,四川省数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1人

5.项目成员中有阿坝师范学院十佳教师2人、优秀青年教师2人。

七、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教学团队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为行业服务的功能应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应作进一步研究;教学团队的协同作用应进一步加强。

(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强化服务型教学团队的服务作用,建立创新性、多融合、应用型等多功能的教学团队;加强与兄弟高校、校内二级学院的教学团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开展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加大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力度;发挥教学团队优势,争创省级精品资源课程与省级优秀创新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