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工作 >>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正文

感悟聚变历史,弘扬核工业文化——阿坝师范学院“与你童行”志愿服务队参观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8-11 [来源]:

【本网讯】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将科学素养提升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2024年8月10日,“与你童行”志愿服务队全体成员在指导教师金玉洁带领下前往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参观中国核聚变博物馆。

【图一】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馆前留影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坐落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是原核工业585所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核聚变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核聚变博物馆。

观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叹中国科技发展兴变。在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博物馆馆长王相星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们怀着对老一辈科研人的敬畏之心走进馆内。入馆之初,王馆长简单的讲述了核知识。随后,逐渐深入馆藏,我们共同见证中国人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

 【图二】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

中国第一个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模型、微型环流器装置等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一一映入眼帘,队员们近距离参观了这些核聚变的“重量级”实物装置。文件档案、老照片、庞大的实体核试验器械,真实全面的展现了李正武、钱学森等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拒绝外国的威逼利诱,在偏僻的山野间建立起核聚变研究基地,为我国的核科学作出的巨大贡献。

说起中国受控核聚变事业,李正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正武是中国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王馆长带领大家回顾了他的事迹,上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学有所成的李正武决定回国参加建设,但却遭到美国当局阻挠,被限制人身自由。面对艰辛的归国路,经不懈努力,1955年,李正武同钱学森、何国柱等人同船返回祖国。1965年适逢中国开展“三线建设”,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基地定址四川乐山县(现四川乐山市)近郊的肖坝。该基地于1966年破土动工建设。为了最初科学强国的梦想,此时已年过半百的李正武和夫人孙湘毅然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乐山,开创了我国核事业。

 【图三】王相星馆长讲解李正武院士事迹现场

 【图四】参观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活动现场

以李正武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人艰苦奋斗、踔厉奋发,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核技术的封锁,使我国跃然成为核工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品,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参观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回顾核聚变事业发展,感悟聚变历史,“与你童行”志愿服务队成员忆往昔峥嵘岁月,望未来任重道远,坚定了弘扬核工业文化,传承先辈艰苦创业精神之心。

图:陈佳豪、郑富桔

文:翁珠

编辑:金玉洁

编审:蒋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