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明之光照亮复兴路程。8月12日,阿坝师范学院“与你童行”志愿服务队深入乐山市通江街道茶坊社区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主题实践活动。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书、见非遗而知中华。”非遗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就是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持久绽放光芒。
巧手剪纸话非遗,藏羌风韵润童心。藏羌剪纸是阿坝州理县的传统技艺,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张诗彤结合藏、羌少数民族文化,阐述了藏羌剪纸的来源和发展。理县藏羌剪纸源于祭祀祈福的仪式,每到新年,便在家里神龛上换上新的剪纸,祈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1752年以后,理县地区改土归流设屯兵制,藏羌汉多元文化融合并进,当地群众出于祈求出征将士平安的美好祝愿,延续了在神龛更换剪纸的习俗,剪纸作为一门独特的技艺开始盛行并传承至今。

【图一】藏羌剪纸课程现场

【图二】竹编课程现场
编织千年匠心,传承非遗底蕴。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前,竹编的传承主要依靠匠人进行师徒传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竹编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这一非遗文化传承,政府和社会各界呼吁青年们通过现代化教育方式进行传承。“与你童行”志愿者开设竹编课程,希望将匠人们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味陈香的精气神带给乐山茶坊社区的小朋友。

【图三】藏羌剪纸实践活动现场
非遗不能“冻”起来,要“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文化才能“活”起来。为了让剪纸里的藏羌风韵“活”起来,志愿服务队精心开设藏羌剪纸实践活动。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动手进行剪纸。巧妙设计,将寓意丰富的图案,如福字、喜字、花鸟鱼虫等融入绘图,用剪刀或刀具在绘图基础上进行铰刻。小朋友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手工剪纸作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所带来的喜悦,藏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精神图腾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让竹编的里的工匠精神“活”起来,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小朋友们制作竹编小船,挑起竹片、穿插竹片、缠绕麻线,小朋友们长时间专注,对自己的竹编作品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神情,颇具匠人风范。

【图四】竹编小船展示

【图五】剪纸展示
保护就是最好的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化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重要指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隔绝的,而是彼此交流融合构成生活系统和文化系统,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生活实践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与你童行”志愿服务队谨遵指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力以赴,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护和宣传,让非遗技艺重新焕发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图:张诗彤、翁珠
文:曾瑞西
编辑:金玉洁
编审:蒋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