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教师赴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调研访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5-16 [来源]:

【本网讯】2017年5月11日至13日,我院教师杨仕椿、蒋自国、何波、赵伟一行四人,赴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访问交流,就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大学生数学建模、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实习见习以及实验室建设等事宜进行了调研、取经。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相关领导和教师曾祥华、陈以平、桑秋章、詹建明、沈如林、向长城、唐利明参加了交流指导。
    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目前开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6个本科专业。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和信息安全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教职工80多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8人;教师中有博士27人,在读博士11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有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优秀青年骨干人选1人,有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楚天学子1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学院现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校级精品课。2011年以来,理学院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6项、省级奖240多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2项,校级创新项目131项,学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4项。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15%以上。2011年以来,学院教师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其它各级各类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在调研交流中,享受国务院、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二级教授詹建明博士就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谈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建议。詹教授认为,发展学科建设、搞好科学研究,须有稳定的研究方向,须有长时间的积累,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才有可能做出一定的成果。在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申请各类基金项目,通过充实自身实力、建立科研平台、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进行学术交流,来加强学科建设,深入科研成果。作为团队带头人,詹建明教授谈到了自己当初进行科研团队建设时,面对底子薄、基础弱等诸多困难,没有轻言放弃,带领团队成员潜心钻研。2008年,团队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资助,至今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项。其中,沈如林博士在2010、2013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基础上,在2015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团队带头人詹建明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数学系主任沈如林博士从专业发展、本科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对我院作了交流指导。沈博士认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一样,需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需要打造团队,需要各类平台建设。我们学院与当初理学院的发展过程相似,但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一定会发展壮大。在本科建设中,沈博士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重要,注重“老三高”的同时,要加强“新三高”的课程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师资的培养与锻炼,拓广培养路子,争取名校的支持。在实习实训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又要重视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中心负责人向长城博士对各类创新创业、学生竞赛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心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重心,主要以六大部门为核心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术进行培训,沿袭“赛事驱动、任务驱动”模式,鼓励广大学生积极申报创新项目,参与各类全国大学生比赛。理学院注重制度建设与平台建设,各类硬件、软件投入有180余万元。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的保障力,各类赛事实行主教练制。实践创新教学团队现有指导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硕士6人,专职管理干事1人,组成了结构合理、年轻有为的教学团队,通过明确分工、适当调整,目前各项赛事、创新项目和中心的日常事务均有序进行。近几年来,理学院在创新项目立项和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交流会结束后,我院教师还参观了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以及其他二级学院的部分实验室、考研自习室、学生创新中心等。
  通过本次调研考察与交流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学院与发展成熟的同类的民族本科院校的沟通交流,在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的发展理念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大学生数学建模、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实习见习以及实验室建设的宝贵经验同时,开拓了学院发展与建设的思路与视野,为迎接学校“两评估”、深化“两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一】交流会上气氛融洽

图【二】参观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

图【三】我院教师合影留念